close

台灣立報/【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


 



作為一個以人道救援為目標的團體,「我們不只要對捐款者負責,也要對受難者負責。」擁有20多年在紅十字會的工作經驗、現任香港紅十字會傳訊及資源發展部的蘇婉嫻,22日在一場紅十字會「921•512•88 災後重建工作研討會」中表達立場。

蓋災民願意住的房子

她說,紅十字會幫忙蓋的房子,是要給災民住的,如果他們不滿意、不願意去住,就等於浪費捐款,沒有對災民負責。她強調,任何重建過程都必須與當地災民進行充分溝通,了解需求,尊重想法,「讓他們自己選擇」。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理事歐晉德坦承,這次88風災的重建工作中,的確缺乏與災民的充分溝通,導致許多不滿的聲音。台灣世界展望會88水災重建專案執行長全國誠表示,災民只是希望參與重建的主體性能被尊重。

88
風災時,進入災區幫忙中繼安置的紅十字會資深專員陳貞吟說,重建過程最辛苦的莫過於溝通,「光是和居民溝通就花了很長時間,因為有些人想回山上,有些人想在平地生活。最後確定有意前往中繼屋的人數後,才開始和政府談土地問題」。這也是這次風災裡唯一的中繼社區。

社區形式 建立情感

「在災區陪伴照顧時,不時會看到災民失落的神情。」中繼屋就是希望以「社區」型態,讓災民彼此扶持,走過傷痛。陳貞吟表示,過年那段期間,本來以為會是高危險時段,怕災民會想起家人無法團聚,引發悲傷情緒。但沒想到整個社區就像一家人一樣,聚在一起吃飯聊天。

目前由紅十字會幫忙建造,位於杉林的中繼屋共有36棟,有230多人入住。位於五里埔的永久屋已經動工,預計今年7月將完工,第一波將會有50戶完成。

重建過程中,政府與民間團體的角色為何?陳貞吟表示,這次風災政府多扮演政策指導的角色,以合作方式讓民間團體實際重建。

政府權力下放民間

面對大型災難底下,政府角色退位的情況,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王行表示,政府不是消失,而是從社會福利的執行者轉變為監督者。

政府將自身責任外包給NGO,層層外包的結果,拉長了關係網絡;助長了政府對民間的權力。過程中,原本應該做為執行者的政府成為監督者;原本應監督政府的民間團體成為執行者,以及政府職能的延伸。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教授謝志誠認為,政府多以公辦民營方式將災後重建工程交給民間團體,但這次88風災的重建過程中,卻因為有些大型團體過於強勢,引發災民和社會反彈。

謝志誠呼籲,政府應重新思考整個重建機制,政府和民間團體不應只以解決一次災難為目標,而是規劃長期固定的備災中心。

謝志誠強調,救災重建必須以人為本,以災民的需求為出發點,才能真正符合他們的需求。如何在重建的過程中尊重災民的主體性,讓災民重新回到生活軌道,有尊嚴的活下去,政府與民間團體在參與救災重建時必須多多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ntermotion 的頭像
    huntermotion

    【狼煙行動聯盟】~Smoke Signals League~.

    huntermo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