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支持:
反對東管處石梯坪「多功能公園」建案連署書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03220345500
hay採訪後記
前些日子因為東管處在花蓮縣豐濱鄉的石門段,規劃了所謂的多功能公園工程,引發了Pangcah族人的反彈。土地問題都還沒釐清,現在又聞東管處將規劃休閒建設,族人擔心如此一來,將無法取回石梯坪附近的傳統領域。
於是開始成立自救會,一連串的還我土地抗爭運動,族人再度聚集在Makota’ay的傳統領域,掛上抗議布條及直接在傳統領域上施放狼煙,正式的宣示還我土地的決心。各平面或電子及電視媒體,都關切這個事件。基於自己從事新聞媒體工作,也是Pangcah的wawa,更趨使我要更深入了解此事。幾番來回Makota’ay讓我親自體會到族人的心聲,與部落土地的歷史脈絡,因此邀請了自救會總幹事-Lafay(陳英彥)女士,接受原民台的族語新聞錄影專訪。播出之後反應熱絡,關心的電話此起彼落,催促我更進一歩的關注整個事件。
2009年4月17日,再度隻身前往台東採訪。原來上午天氣還好,下午到了台東,卻下起滂沱大雨。由於事先已跟自救會總幹事約好,當天族人早已在那裡等候,冒著風雨在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上(Makota’ay)搭蓋(talu’an)工寮。看到我,就像是要帶給他們好消息般的被熱情接待,讓我好感動!
台灣被稱作”福爾摩沙”,以美麗的寶島而聞名,這塊土地孕育出多元多樣的文化特色,更凸顯了她的豐富資源…
自古以來,祖先們一直在這塊土地上生存著,他們安居樂業、依循著先人的腳步、智慧、規範、禁忌、和平的傳唱著祖先流傳的古謠。這裡有的是人與土地間那種相互依賴、尊重的關係。莊嚴神聖的傳統祭典、儀式一代傳過一代;「靠山吃山、依海吃海」正是祖先生態智慧的體現。部落的精神領袖(kakita’an)義正辭嚴的說:「族人世世代代在這個土地上生活著,土地滋養了生命,使族人生生不息,土地就像母親孕育著我們。祖先叮嚀著,也耳提面命的告誡我們,一定要守護著後人賴以為生的樂土…」。
時代更迭,被殖民後的文化變革,亂了祖先呼吸的節奏。政黨一再輪替,卻從沒有尊重過一直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族人。一次又一次的土地劃編,造成祖先留給子孫的土地不斷流失,外來政權粗暴的在土地上切割,劃了一道道傷口。用的是族人不懂的遊戲規則,執的是他們自己才了解的法則。從以前的國民政府到現在的國民政府,族人的傳統領域開始有了編號、賦稅…,多年後卻發現土地莫名的瘦身了;不知不覺,沒有協商,沒有尊重;突兀的建築處處林立,水泥地狠狠的分割了土地的血脈。原來的母親已被有心人偷天換日,糢糊了她的容顏,大地再也找不到她原來的族人子民。淌著血的是族人的心,傷的是族人尊貴的命脈。這豈能用一句”行政疏失”而一了百了?相關單位在族人面前互踢皮球,卻沒有一個公正的裁決者,能出面釐清或平心靜氣的聽聽族人們的聲音。一位faki 仰著頭非常憤慨的說:「等了20年了,口都喊乾了,從黑髮到白髮,有的等不及已歸入塵土了,我們一代代的站在這土地上捍衛著!不畏風雨,不管多艱難,失望、無助;我們依然站在土地上高喊著”還我土地”,腰桿雖累了,背也駝了,但還要我們等幾個20年呢?」
後記:這次走訪部落,才深深了解老人心中的痛,曾經是族人馳騁的傳統領域,曾幾何時成為一座座的國家公園或度假勝地,服務了誰?我只看到族人的文化傳統及生活習慣被粗暴的撕裂,現今政府要族人拿出可以證明所有權的地契,這是誰的文化?我只看到了掠奪…。
===================================================================================
馬庫達愛土地自救會成立之初,
即已明確在行政體系、行政訴訟、社會述求、抗爭四個面向交錯行動,實踐訴求的達成!
行政體系:石梯坪所有據爭議,為東管處及花蓮縣政府管理的土地,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已申請完成增編保留地作業。也協同豐濱鄉公所、東管處及花蓮縣府,於四月初完成了土地會勘作業。下一步申請資料將送達花蓮縣政府及原民會。
由於,現階段石梯坪土地的管理機關有東管處及花蓮縣政府,為了爭取主耕地,自救會主要面對的是:豐濱鄉公所、花蓮縣政府、國有財產局、東管處。
當增編保留地的申請資料進一步到了原民會之後,將是原民會與財政部及交通部與觀光局還有立委之間的對話。
自救會相當理解當「雞蛋碰石頭」的後果。為此也花了不少心力與時間蒐集證明石梯坪為主耕地之資料,並進一步整理公部門過去在取得土地,行政作業上的瑕疵資料,及相關法條的彙集,希望在面對政府龐大機制,能提出「撤退撥用土地使用權」之有力證明。
行政訴訟:去年底已將訴願書呈花蓮縣府,目前還沒回應。這程序會等行致體系告一段落後再進行。
社會訴求:地權與地用兩段訴求。
土地的使用權不應由現管機關來主導。共有、共享、共管的基礎,應建立在地方的需求上,才能平等、尊嚴、永續地發展。
珍視「寶石般的綠色土壤」,是族人重返原耕地運用土地的最高指導原則。
為此,我們呼籲族人嚴禁使用除草劑,保留部份原生種植物,推廣有機及原住民族自然生態園區(原生自然植物及人文資料庫)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未來絕不輕易進行土地的交易。
土地所有權是基於公平、正義、民族尊嚴的基礎。,那是祖先們千百年來生活並辛苦開墾的主耕地,還能有什麼理由被政府佔有並管理?
抗爭:常被形容為「溫和的阿美族人」。我們希望每一分力量及資源運用得當,特別是面對政府這龐大機制,官與官之間牢不可破的鎖鏈環,我們清楚知道,它絕對不是數次的抗爭或頻繁的發聲就能把它撼動與解開的。
重返原耕地,開墾與種植,是我們目前正進行的抗爭主軸。未來,我們期待結合國內的NGO組織,及原住民團體,在此發聲及運動,直到政府聽見、正視、回應我們的聲音。
<馬庫達愛土地自救會網誌> http://pangcahland.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