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08/16下午3時,於太麻里拉勞蘭部落新香蘭教會召開


一、報告重建計畫草案


戴明雄:


目前大家關心的已不是物資或是幫忙,而是災後如何重建部落,讓同胞有更好的機會不致因為遭受風災而喪失對未來前景的規劃。目前許多單位都關懷重建,但什麼是重建?如何重建?這些都要思考。以原鄉重建基金會發起的重建計畫,就是1.回歸原住民傳統智慧、2.抓住與大自然、大地共榮這兩個原則作為重建計畫草案的全盤構想。


短期需求/六個月:


1.      復原重建:環境恢復、居家清掃整理修繕,以安定災民心情。


2.      心靈重建:於開學前辦理學童營會、進行家庭訪視諮商,希望讓學童可以在舒適的心情下回到學校。


    中長期社造與產業計畫/三年:


    1. 人力配置


這部分的人員培訓計畫辦理很重要,希望有經驗的單位團體可以協助。


      (1)基金會專職人力:2


      (2)部落營造員:2


      (3)服務員:2人X12~15個部落


    2. 災後重建工作站:12~15個部落


    3. 照顧服務


這部分試著補足公部門資源沒有照顧到的部分,尤其兒童這邊從部落學習中心的模式發展而來。這個模式試著不跟政府資源重疊,而是更去強化部落能給予的支持系統。


      (1)兒童餐點


      (2)老人及身障者餐點


    4.部落會議共識凝聚:以傳統智慧與精神來進行重建。


5.課業輔導計畫


6.職業訓練與就業媒合:支持災民在修復家園時也能兼具民生及照顧部落。


7.設備費


8.雜支


9.行政管理費


 


二、與會者提問與建議


馬千里第一次發言:


1.建議基金會以在地組織進行重建時,是以關心部落的主體性來讓外界、政府知道,部落本身需要做出什麼樣願景的勾勒。


2.建議本計畫除了經費募集外,同時要朝向災區災民債務免除的爭取,就法律層面、銀行貸款方面協助災民。所以在編組上應增加法律事務處理的編組,以利處理法律層面的訴求。


3.沿海漂流木所有權,如何透過爭取專案方式(或增訂莫拉克天災特別條例)來將災區沿海的漂流木產權從現行法令由林務局掌理,轉換成為災區部落或基金會所能自行處分運用的重建經費來源。


4.資訊平台的建置很重要,建議基金會網站盡快架設,以利消息告知。


 


曠永銘回應:


1.部落重建和社區營造的概念略有分別,基金會成立之初就是要把部落的傳統知識記錄下來,並試圖在生活中一點一點地反復演練,以作為部落重建生命共同體的知識庫。從協助各鄉公所傳統領域的調查及森林文化博物館都是秉持著這樣的想法。


2.從日治時期起,由於國家掠奪原住民傳統領域豐富的資源,以高壓統治的集團移住政策強迫原住民離開各自的祖居地遷至目前的村落,由原本世代安居的高位河階遷到隨時會流失的河口沖積扇上方。以目前嘉蘭村為例,就是當地老人口中的凶神盤據之地,言者諄諄今日不幸言中,都因粗糙的國土政策所致。未來原住民該何去何從,可以由幾個方向來思考:


(1)融入都會體系。原有的文化社會脈絡將被大社會所溶化稀釋,原住民的意義將止於一種特定口味的文化品牌。這也是目前原民會的主流思考,傾力行銷原住民的手工藝、表演藝術或美食,讓原住民在資本主義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2)回到現有的村落,勉強以工程手段盡量修復,可維持現有的鄰里關係。但全球氣候劇烈變遷,如老人的忠言,同樣的悲劇難免一再上演。


(3)回到傳統領域重建,像司馬庫斯一樣,未嘗不是值得思考的選項之一。以目前的科技,重建一個使用再生能源、適切科技、過著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新部落生活,並非不無可能。


基金會的原鄉觀點並不是教部落去倚賴資源,而是要用這股支持的力量來重建部落的生活共同體,把老部落經營的概念找回來,把失散的部落組織重建起來。所以未來透過部落間青年會組織互助合作機制,呼喚在外地的青年回到部落一起作重建工作,訓練青年派駐到各部落協助組織重建,給部落自信心,這是基金會有別於公部門或其他社福機構及921經驗,且是絕對必需去做的。


 


廖中勳第一次發言:


1.部落重建會遇到多頭馬車的情形,希望未來責任分工要擬定得更清楚。


2.組織架構、工作要更完整。還有就是公信力問題,如何讓外界願意資助,因此網站的建置、統一對外窗口訊息的發佈很重要。


3.計畫人力需求很多,專業人力的運用上例如短期就業的需要,可否先爭取到。


4.整份計畫希望能更明確,列出更細部的需求。


5.公部門可以做的,基金會在這方面就能省下來做其他事情。


6.目前基金會辦公中心設在新香蘭,對直接經過台九線的人來說這裡並不醒目。如果台九線上能有空間做基金會辦公室,週邊若還能有漂流木裝置,看起來就更醒目更能吸引人知道這個基金會。


 


黃正德第一次發言:


1.希望基金會對各部落的個別災情要掌握更精準,各部落狀況不一,有的很嚴重需要遷村,有的只要對外道路疏通即可,所以必須提出個別部落的復建需求。同時可以透過這次風災重建的機會,藉力使力的進行部落文化、產業和價值的重建工程。


2.漂流木的運用,應考量後續的運送、安置、裁切以及木頭的分辨工作,運用漂流木來發展部落事業,雖然是很好的構想。但在協助部落發展產業時,應該針對部落的既有資源和技術作規劃,也不能讓每個部落發展出來的產業都差不多,協助部落產業發展前應先有構想,做好部落發展的定位和區隔。


3.這次因為風災關係,讓部落中許多以前不願意互相溝通的人,現在都願意打開心防來對話,所以這是部落工作的契機。計畫中需要各部落的駐點人員,這時就開始進行在地培力工作,盡量遴選當地居民來當部落營造員。


4.如何借力使力?民間資源要如何結合政府相關計畫,這些需要基金會運作的智慧。


5.趁這次重建機會,應試圖建立族部落與部落的盟友關係,並思考建立部落與企業單位之間的夥伴關係。


 


(戴牧師邀請伊甸認養基金會重建計畫有關學童營會與志工培訓的工作,伊甸在方面有專長與經驗)


吳金滄:


1.伊甸雖然曾在921災區、花蓮大興有重建經驗,但是每個部落情形都不一,不見得之前的經驗可以適用在各地。


2.這次會議的想法,會帶回去伊甸做集思廣益的激盪。


 


許瑞明第一次發言:


1.民間組織要能反過來教政府,讓他知道如何幫助部落。如果公部門有資源還是要好好善用,把握期限提計畫。


 


李吉崇:


1.基金會既然是NGO,所以要做政府做不到的,串聯溝通的平台。


2.這邊會思考文觀處未來的社造工作可以怎樣跟重建計畫做結合,慢慢謀合出一些東西來。


3.漂流木所有權的權責在林務局。先前文觀處東海岸音樂祭曾有取用漂流木轉委給藝術家做創作的經驗,可以提供出來,說不定是一種可以解套的參考經驗。


 


王國政:


1.      建議把基金會的需求跟公部門談。例如慈濟說可以提供災區組合屋,縣政府就幫忙找地。公私部門看起來雖然切割,但是可以互相協力。


 


戴明雄:


1.重建計畫的構想是,經過災後可否重新有個機制,讓所做的事情對部落有長遠發展協助,而不只是在短期救災與災區重建這方面做發展。所以要用這次機會把之前到外地工作的青年請回來部落,讓年輕人在家鄉就有工作。年輕人如果對部落沒有感情,部落會沒有未來。


2.基金會要發展的重建計畫,是希望未來也能把這些結合部落重建與災區重建的經驗跟其他縣市、原住民團體等更多人做輸出分享,幫助更多部落做重建。


 


廖中勳第二次發言:


1.要在這個時機點操作,構想如何讓經費越早進來越好做。例如「一人一千救原鄉」,把這個意義找出來。結合各部落狀況發布新聞稿,或透過網路讓人知道基金會想做的事情。例如把15個南迴線受災部落派代表人出來,就在太麻里河床上有數百台怪手的背景做記者會,這樣的畫面跟場景,透過媒體包裝把訊息發送出去。先把故事跟新聞稿弄好。


 


馬千里第二次發言:



1.災區部落的救援與警訊機制的建立與啟動。未來可以做長期人力培訓,提供比較好的救援、災情通訊機具等設備,以後若發生類似情況,部落本身可以即時自力救助並對外發出災情訊息,以利外界掌握偏遠災區實際需求與提供即時的協助。



 


許瑞明第二次發言:


1.指揮管制、通訊情報、人力調度上,可以借軍方經驗參考。


2.資訊的明確可以讓決策做出最好的判斷。先將災區消息例如以回報單方式上傳,例如鄭漢文校長那邊已經在針對嘉蘭做調查。


 


黃正德第二次發言:


1.掌握時機。有力量就先下去做培訓跟陪伴,人員方面可以先彈性運用,不用像跟勞委會的模式那樣還要報告,太僵化。


 


莊進源:


1.希望先掌握到災區各家戶的受災資訊,了解內部需求的優先順序,以免救災造成內部人的分裂,也能避免公私資源的重疊。


 


戴明雄:


1.新香蘭照護社區的經驗已經有個模式,學童在夜間參與課輔,日間則結合早餐店提供早餐的照顧,用部落照顧孩子的精神建立這個機制。這也是可以推到災區重建的方式。


 


洪仲志:


1.比較想聽到的是部落自己的聲音,而不是給予部落什麼,而是去清楚知道部落不想要什麼,由部落決定未來要成為什麼形式。


2.最重要的是如何自己站起來、尋找價值,而不是依賴以工代賑與社會福利。


 


楊惠菁:


1.也可以想想如何鼓勵災區婦女如何進行在地就業例如手工藝,發展行銷平台。


 


林秀慧:


1.建議從與會者各自擅長的方面直接進行任務分組。


2.藉這機會瓦解部落內部長期以來只重政黨顏色不顧部落發展的心態,讓大家相信族群自主的部分,要族群自治趁這時候做。


3.部落組織與災區重建做結合,例如青年會的階層培訓。


 


三、綜合發言人所提的重建發展原則與概念:


1.回歸原住民傳統智慧。


2.抓住與大自然、大地共榮的原則。


3.不只是做緊急與臨時的災區重建,也是原鄉觀點的部落重建,對部落有長遠發展幫助。


4.創造讓外地青年返鄉做災區重建的機會,讓青年可以在家鄉發展也照顧老幼。


5.在傳統作物與土地照護上做產業發展與提升,讓族人可以在家做拿手工作又能對土地親善。


6.教育方面雖然不緊急,但是很重要。要長期做,也要做志工培訓。另外就是部落傳統組織教育方面的培訓(例如青年會在救災的參與讓人看到這個重要性)


7.協助社區發展有區隔型態的產業,但產業發展這方面就災區重建而言會是比較後面的部分。


8.災區需求的分類、回報系統的建立,重點是排出優先順序。


9.基金會網站的架設與對外統一訊息的公佈要盡快。


 


四、事務分工決議:


1.許瑞明、莊進源這邊協助與職訓類、就業類、勞保局方面的計畫窗口。


2.黃正德這邊擔任與水保局介面的窗口。


3.由廖中勳這邊進行記者會新聞稿草擬。


4.家婦中心現有人力結合教會先做災區工作。


5.其他單位、個人都可以提出各自能結合跟發展的部分跟基金會做組織上的人力與事務分工,就現有的參與者人力與專長來認領工作。


6.先定出記者會時間點,盡快把計畫準備好,有力量就先做下去,至少先讓外界知道基金會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ntermotion 的頭像
    huntermotion

    【狼煙行動聯盟】~Smoke Signals League~.

    huntermo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