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民臺Kaikai/Karo報導


 


早從日據時期開始,執政者想要開發能源就不斷的興建水庫,好幾個水庫蓋在原住民族地區,當地部落因此遷村,抗議聲浪不斷,而這樣的情景到了2010年的今天,還在不斷上演。

政府要在原住民族地區興建水庫往往引起反彈聲浪,日據時期為了發展工業化,開發電力,南投邵族人傳統領域上的日月潭水庫在1934年完工,邵族人被迫遷村,祭場、土地大量流失;而1960年完工的南投仁愛霧社水庫,為了蓄水防旱興建,由於興建時並沒有設計排砂隧道,2008年的辛樂克颱風造成廬山重創,水庫淤沙問題,讓仁愛鄉族人每逢大雨,必須面對土石流的恐懼;桃園縣石門水庫在1964年完工,政府為了灌溉防洪,以及調節北區公共給水,造成石門水庫底泰雅族卡拉部落瓦解消失,被迫遷村到西部沿海;位在台中和平鄉的德基水庫1974年完工,泰雅族人被迫遷出舊佳陽,而原本族人擁有平坦的耕作地,被政府交換成了山坡地;為了解決屏南地區民眾農業用水及恆春半島觀光事業所建的,屏東牡丹鄉牡丹水庫1995年完工,之後讓鄰近的排灣族人找不到路前往耕作地工作,經過15年來不斷陳情,直到近期,政府才開始進行土地補償。而為因應南部地區民國 90 年以後遠程需水之大型水庫計畫,1981年計畫的興建屏東三地門鄉瑪家水庫,但在魯凱與排灣族人強烈抗爭下,停止這項工程。

一個人能有多少個30年,族人無奈的陳述,錯誤的政策,導致好茶魯凱族人流離失所,過去因為興建瑪家水庫而遷村的好茶人,歷經多次風災,仍在尋求一個可安居的土地。

為了興建水庫,邵族從舊社搬遷到德化社之後,不斷面臨土地和文化流失的問題,連要舉辦祭典都找不到土地,屏東牡丹水庫也讓排灣族人感到無奈。

1995
年牡丹水庫興建完成,族人眼見要去耕作地工作的路徑被水庫的蓄水給淹沒,無路可走,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土地被廢棄。直到2010年水利署與地方代表才達成共識,答應將呈報行政院牡丹水庫左岸私有土地補償每年每公頃8萬元的補助。

如今新竹山區泰雅族人的土地上又出現反水庫的聲音,政府為了開發能源、提供大部分的人用水,前往山區部落建立水庫,儘管原住民族人反彈聲浪沒有停止,水庫還是繼續蓋,衝突沒有停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ntermotion 的頭像
    huntermotion

    【狼煙行動聯盟】~Smoke Signals League~.

    huntermo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